返回

大秦帝国(精华版)(全5册)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二、卫鞅两说言三道 招贤馆大起波澜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告,今夜不见君上,即刻就走!”

    “求贤令说得好,实则虚情假意,蒙骗天下!”

    景监已经明白,这完全是因为卫鞅之举激起的事端。士子们个个自命不凡,访秦回来后更踌躇满志熬夜撰写,等待一朝面君陈策。谁知午后有消息传出,说那个魏国士子是个腐儒朽木,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,讲了一通不着边际的大话,国君愤然拂袖而去。这一下犹如火上浇油,士子们不约而同地将举荐腐儒的罪责安在了景监身上,越想越不满,便相聚计议,以离开秦国相要挟,提出当夜面见君上。

    景监心下明白,向场中拱手高声道:“诸位先生,景监是否徇私枉贤,可以存疑。卫鞅是否真才,可以后观。诸位请见君上,景监即刻进宫禀明。君上勤政敬贤,定然不会怠慢诸位。请诸位立即准备对策!”

    士子们想不到这个实权内史如此爽快,一时间全场沉默。依许多士子的揣测,这个内史已经被卫鞅收买了;此等佞臣,不给他金钱,休想过他关口,和山东六国一样!今日提出面见国君,他定然拒绝,然后便闹到国府,扳倒这个黑心内史!士子们没有想到,景监竟然一口答应去请国君。有些人忐忑不安起来,原本已经将包袱提在手里要走的人也顿时尴尬起来。

    景监走下大石,对掌事吩咐:“好生侍奉先生们。今夜对策之前,哪位先生也不能走。收拾庭院,准备迎候国君!”说完,上马出了招贤馆。

    片刻之间,秦孝公走马而来。他正在书房用功,接到景监急报颇感意外,稍加思忖,便向黑伯吩咐了几件事,和景监一起从容来到招贤馆。

    招贤馆庭院,已经布置好露天坐席。秋月当空,再加上几十盏硕大风灯,偌大庭院明亮异常。士子们已经在各自坐席上就位,肃然安静中透出几分紧张。景监吩咐,在前方中央国君长案两侧再加了六张木案。刚刚加好,甘龙、嬴虔、公孙贾、杜挚、子岸、车英六位大臣相继来到入座。场面如此隆重,显然大出士子们意料,肃然静场中有人紧张得不断轻轻咳嗽。景监看见卫鞅也来了,坐在最后的灯影里。

    秦孝公庄重开口道:“诸位贤士,访秦辛苦,本公先行谢过。秦国求贤,未分良莠前一体待之。今夜以卫鞅陈策之同等大礼,倾听诸位先生之治秦国策,敢请不吝赐教。上有青天明月,下有国士民心,秦国是否屈才枉贤,人神共鉴!”

    景监拱手道:“敢请诸位贤士,先行报出策论名目,以定应对次序。”

    士子们相互观察,眼神探询,窃窃私语,一时无人先报。终于,一人站起,布衣长衫,黑面长须,高声道:“我乃陈国士子王轼,访秦十县,深感秦国吏治弊端,呈上我的《治秦吏治策》。”书吏接过,恭敬摆在秦孝公案前。孝公肃然拱手道:“多谢先生。本公当择日聆听高论。”

    一阵骚动,有人站起高声道:“访秦有得,呈上我之《秦县记》。”

    “吾崇墨家,呈上《兼爱治秦》。”

    “呈上《无为治秦》。”

    “呈上《百里奚王道治秦》。”

    “呈上《中兴井田论》。”

    “呈上《地力之教未尽论》。”

    “我是《更张刑治论》。”

    一卷又一卷报出呈上,秦孝公案前已经堆起了高高一摞竹简卷册。大约五十多卷时,秦孝公还没有听到一个振聋发聩的题目,场中却突然静了下来。

    景监笑问:“其余先生如何?”

    经常愤愤然的红衣士子霍然站起,手扶长剑高声道:“我乃稷下士子田常。不知秦公对非秦策论,可否容得?”自报赫赫名号与显贵姓氏,又兼腰系长剑神态倨傲,非但甘龙等几位大臣一脸不悦,就是场中士子,也是侧目而视。秦孝公却精神一振笑答:“良药苦口,良臣言悖。何能不容非秦之言。”

    “好!这是田常之《恶政十陈》,秦公愿听否?”

    名目一报,场中一片哗然,甘龙等早已是面色阴沉。面对秦国君臣天下士子,公然指斥秦国为恶政,等闲之人岂能容得?

    秦孝公一拱手道:“先生徐徐道来,嬴渠梁洗耳恭听。”

    红衣士子田常展开长卷,亢声道:“秦之恶政有十:其一,穷兵黩武;其二,姑息戎狄;其三,君道乖张;其四,吏治暗昧;其五,贬斥私学;其六,田制混乱;其七,不崇孝道;其八,蹂躏民生;其九,崇武贬文;其十,不开风化!大要如此,秦公思之。”

    这《恶政十陈》,几乎将秦国的政情治情悉数罗列,刻薄斥责,座中大臣无不愤然作色。嬴虔、子岸、车英三人,同时紧紧握住了剑柄。田常坦然微笑站立场中,似乎在等候着秦国君臣的雷霆怒火。坐在最后灯影里的卫鞅禁不住手心出汗,担心秦孝公按捺不住。他看透了此人苦心,定是要在秦国以“不畏暴政”的惊人行动成名于天下。若秦公发作,田常肯定更加激烈,这是“死士”一派传统,他们不会屈服于任何刀丛剑树。

    再看秦孝公,却肃然站起深深一躬:“先生所言,嬴渠梁虽感痛心疾首,然则实情大体不差。嬴渠梁当谨记先生

二、卫鞅两说言三道 招贤馆大起波澜(3/5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